“升級后的張弓,注塑機整齊劃一,機械手協調一致,流水線默默無聲,地平面光亮如鏡,中控供料沙沙悅耳,車間員工寥寥無幾。試問省掉人多少?無數!”
這是黃巖張弓塑料有限公司流傳的一首打油詩。從傳統老車間到現代化車間,“張弓”節省了八成用工。
曾幾何時,我市不少傳統產業采用的是人海戰術,吃的是“人口紅利”。如今,因用工成本大幅提升,“機器換人”成了必然選擇。
機械化,現代工業企業的標志之一。隨著“機器換人”的不斷推進,各類產業由傳統到現代的步伐正在加速。
“機器換人”換出產業轉型
自動化的流水線,一臺臺靈巧的機械手代替人工完成沖材、整形、修邊等工序……這是記者在溫嶺市浙江必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見到的一幕。
公司董事長袁康寧介紹,這套自動化生產流水線是公司投資600多萬元剛引進的,完成相同制鞋工序,至少可以減少七成人工。
今年年初,溫嶺大東鞋廠的一場大火促使當地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開了安全生產大整治行動。疾風暴雨式的整治行動,讓不少人一度擔憂,年產值逾300億元的制鞋業是否會因此衰落。
5個月后,溫嶺鞋業鳳凰涅槃,獲得新生。整治促使溫嶺鞋業從低、小、散向規模化、自動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無菌醫療器械自動化裝備產業具有高投入、高產出、知識密集、專業化程度高等特點,是國家大力鼓勵發展和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產業。玉環縣在實現“中國無菌醫療器械自動化裝備制造產業(玉環)基地”的同時,主動推進基地建設,預計投產后三年內產值可達20多億元,五年內可達35億元左右;每年可實現利稅5800萬元。
“機器換人”這一產業革命,在三門支柱產業之一的橡膠行業同樣引發化學反應。浙江世泰實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2012年總產值1.1億元,2013年總產值1.5億元,2014年預計總產值超2.5億元……三年時間,公司在競爭激烈的橡膠行業完成了一次蛻變,關鍵在于“機器換人”。
“橡膠行業和其他行業有區別,競爭極其激烈,我們通過加快設備的更新換代,逐漸把生產從人工操作轉向機械操作,降低生產成本。”公司副總陳中敢說。
“機器換人”助推“騰籠換鳥”
去年6月,全市第一條全自動頁巖磚生產線在仙居縣埠頭建材廠(合伙)順利投產。實現自動化生產后,企業大大減少了曬場用地,騰出和盤活160多畝建設用地。
浙江康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原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幾年,出現了場地、招工、產品質量等問題,企業通過“機器換人”,從最多時1200名職工減少到目前400人。“車間通過機器換人,光場地就節省三分之二。”公司董事長蘇為祥說,機器換人,讓康康公司嘗到了甜頭。
土地,制約全市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去年以來,我市借“機器換人”東風,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舊廠區改造的試行意見》,實施“零增地”技改,并給予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向空中拓展,向空中要資源。去年以來,全市共實施舊廠區改造項目530個以上,涉及建筑面積1100余萬平方米,其中已建成項目400個以上,完成建筑面積超過900萬平方米。
在路橋,安露清洗機公司建造智能化機械立體倉庫,倉儲占地面積從8000平方米減少到2300平方米,貨物存儲量卻增長了5倍。“機器換人,換來了路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路橋區副區長梁妙富表示,“下階段路橋將以點帶面,分行業、分企業規模落實措施,讓路橋的‘機器換人’工作既擁有‘盆景’,更形成‘風景’。”
“機器換人”換來綠色發展
一臺設備可以創造10倍于人工操作的效率,一條生產線可以代替幾十名操作工人。這在老字號醫藥化工企業海正藥業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機器換人”換來了海正的綠色發展。
在海正藥業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生產基地新項目粉體包裝車間,所有工序都在密閉環境中自動完成。粉塵滿屋現象已是“過去式”。
在這個基地,海正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固廢處理中心,經處理的無害化廢渣可做磚或草木灰,廢料焚燒過程中產生的蒸汽,余熱回收后除用于干化廢渣以外,每日尚可生產用汽約50噸,再利用于生產需要。
浙江百全工貿有限公司是路橋一家生產磚瓦的企業。走進路橋院橋鎮王家岙村生產基地,公司董事長鮑立兵指著一堆堆小山狀的土堆說:“這些是建筑垃圾、建筑渣土,往這一拉,立馬變廢為寶,還能節約土地資源。”
“磚瓦行業原本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自去年機器換人以來,企業工人從原來200多名減少到60多名。”鮑立兵說。
而在國內工程機械座椅龍頭企業天成自控,原有電泳生產線需要工人拿著噴粉槍給坐墊架噴粉,粉塵有害工人健康,許多工人都不愿意從事這一崗位。企業投資400萬元進行自動化改造后,所有工序都在封閉空間里由機器人自動完成。
“其實我們的‘機器紅利’,還是‘用工荒’給逼出來的。”說起“機器換人”,天成自控人力資源部經理陳志偉很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