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怕沒訂單,我們的訂單排得很滿,比去年同期至少有30%的增長。”中山市科捷龍機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洪德昨日告訴記者,今年他們訂單多得有些不敢接,怕產能跟不上,沒辦法有些訂單不得不放棄,只好選客戶了。
在石岐區民營科技園,2002年成立的中山市科捷龍機器有限公司廠房規模不算大,但在機械手研發生產方面,科捷龍算是行業內“隱形冠軍”。早些年,科捷龍自主研發生產的“中國第一臺臥式機用五軸伺服系列機械手,就填補了國內空白。
“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自動化、信息化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機器人是自動化技術的集大成者。可以說第四次工業革命仍是以機器人為基礎的。特別是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與全球制造業轉移息息相關,機器人替代人將是全球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吳洪德分析,在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技改力度加大的大背景之下,我市生產機械手之類的“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助企業換“芯”加速
1992年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研究生畢業的吳洪德,在當年“孔雀東南飛”的大背景之下,作為高級人才來到中山。如今,由吳洪德創辦的科捷龍公司在機器人技術與應用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與開發成果包括,獲國家專利47項,版權35項。他所帶領的團隊一直有承擔國家、省、市級研發項目。
正因為擁有技術的優勢,科捷龍近年來為中山不少企業提供了升級的優化方案。吳洪德告訴記者,比如,他們服務過火炬區的一家注塑企業,運用他們的設備之后,一條線一個班可以省4個工人,兩班就是8個人,該公司注塑車間自動化之前需60多人,自動化之后只需13人。“小欖一家電器企業,可以說是中山最大注塑企業,擁有600多臺注塑機,現在有430多臺裝了我們生產的機械手,產能提升了15%,一年就可以新增產值700多萬元。”吳洪德介紹說,這些年來,他們生產的機械手,除了遠銷到土爾其、泰國、越南等地之外,還為不少中山本土企業換“芯”,給企業帶來可觀的效益。
與科捷龍一樣,我市不少裝備制造企業開始瞄向技術高端。在翠亨新區先進智造區,廣東新優威印刷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內的一條酷似高鐵模樣的設備,讓人眼前一亮,這臺標有“A380”的印刷機設備組合,被稱為世界上目前印刷行業內擁有的領先技術。該公司負責人劉洪生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由他主要完成的“VOC零排放、高效節能綠色凹版印刷機研發及產業產業化”項目,獲得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這個獎次全省只有五個。
“這個設備馬上要試機了,其運用將給印刷業界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據他介紹,這臺設備把目前印刷所有的技術,包括凹印、柔印、膠印、絲網印刷,以及一些防偽技術加工手段,融合到一起,光這臺設備就要賣到上億元,而整個生產線一兩個人操作就行了。
企業搶抓“機器人”市場商機
“當年我們向企業推銷機械手的時候,多數企業不感興趣,現在訂單多得做不完。”面對這一現狀,吳洪德心中正在謀劃提高產能擴大企業的夢想。
吳洪德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企業使用機械手的不多,那時用工也沒有現在緊張,2008年之后,企業對自動化的需求開始大了。由于用工規模較大的一些傳統企業開始大面積運用機器人,這給造“機器人”的企業帶來了商機,面對快速增長的訂單,他們現在只好“選單”了。
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實現人工替代。比如,近幾年隨著工人工資上漲及“用工荒”的出現,國內許多塑料加工企業也已開始安裝機械手及相關自動化設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成為節約成本的新趨勢和潮流。在塑料行業一般選擇安裝經濟型工業機器人(簡稱機械手)。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張鐵說,產業轉型升級中,企業一方面面臨用工短缺,需要“機器換人”解決“用工荒”,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需推進自動化進程。他表示,“機器人”將來是個很大的產業,現在廣東不少城市都在抓緊規劃這個產業。
吳洪德稱,從國產經濟型機器人的具體應用領域來看,近兩年需求快速增長的領域,包括五金加工機床上下料、鈑金加工機床上下料、碼垛與搬運、打磨與噴涂及鑄造等。2012年我國機器人本體市場達到48億元,加上集成,機器人市場容量總計達到192億元。“結合行業專家分析,我們預計中國機器人市場未來10-20年均增長率為20%-30%.機器人是制造業自動化改造的重頭,到2020年,機器人市場容量預測量為1234億元。”吳洪德說,他們也希望抓住這次機會促使企業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