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力成本的持續增長,以機器人為主導的自動化設備,越來越受企業歡迎,多家企業早已或正在開展各自的“機器人計劃”。
例如,奇瑞專門成立了機器人公司,并于2012年宣布將自己研發的200臺機器人投入應用,將在3年內打造初具規模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富士康也早已開始在生產線上推廣機器人,并表示到2014年要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來取代生產線上單調、重復性高、危險性強的工作。
“在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汽車、電子電器、工程機械等行業已經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在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節約了巨額的勞動力工成本,避免了大量的工傷事故。”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強調,雖然工業機器人未來在許多領域替代人工將是大勢所趨,但由于設計和制造難度非常大,關鍵技術基本被ABB、發那科、安川等國外企業壟斷。從結構上看,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本體、伺服電機、關節減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組成。目前,除本體外的三大關鍵部件中,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國內機器人整機制造企業在關鍵部件配套方面嚴重受制于人,基本沒有議價能力,以致整機制造成本與進口整機倒掛,在與國外企業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這是中國相關上市公司通過合作或收購方式加緊打通產業鏈的重要原因。
隨著與巨頭之間合作的展開,包括上海機電、銳奇股份、廣東拓斯達、東莞拓野等在內的不少公司都加緊了進入機器人生產領域的步伐。而且,隨著中國公司自主技術研發的推進,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有望超出預期,尤其對于部分已經掌握相關零部件核心技術的企業來說,在國家和產業資本的大力支持下,有望為整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帶來紅利。
以減速器為例,根據公開報道,國外對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制造技術的壟斷正在逐步被打破,包括秦川發展在內的多家企業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已經掌握了工業機器關節減速器的設計制造技術,其各項質量和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預計近年來將可實現規模化生產,到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為250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的規模更是高達7200億元,2014-2016年的復合增速超過36%.
由于看好以機器人為代表的裝備智能化蛋糕,各地近來在扶持機器人產業政策方面也不遺余力。今年4月,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獲批,計劃實現機器人為主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集群。該園區到2017年要引進國內外機器人制造相關企業機構600家,2020年爭取達到600億-800億元的規模。天津市也提出布局發展工業機器人、警用機器人、安全機器人、礦山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醫用微創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山東青島新區更是規劃了1000畝土地,欲打造北方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各地之所以對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如此重視,除了希望借此帶動經濟增長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看重機器人產業對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分析指出,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產業轉移一直在發生,伴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成本不斷增加,機器人替代人是大勢所趨,目前很多制造業產業鏈都在中國,很難全部轉移出去,產業升級的動力將助力機器人市場發展,未來中國有希望出現數家大型本體機器人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