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而且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今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說。
青島已經把機器人列為戰略新興產業,青島高新區帶領青島機器人龍頭企業亮相上海國際機器人展,今年青島高新區將規劃建設1平方公里的工業機器人專業園區,利用3年時間,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機器人研發、產業化集群。青島里機器人市場如何?機器人制造業是什么樣的發展現狀?
中外機器人青島搶市場
“上下左右各個角度擰螺絲,多個角度拐彎焊接,普通的搬運和碼垛,基本上工人能干的活,現在機器人都能干了。”8月3日至6日,第17屆青島國際機床模具展覽會現場,來青島國際會展中心參觀的一位觀眾說。
當天雖然展出比較多的是機床和磨具,但是德國庫卡、斯圖加特、廣州數控、金石機器人、青島創想等工業機器人企業展位卻搶了風頭,各個攤位都被觀眾包圍,看熱鬧的、問應用的、談合同的圍住了廠家工作人員。
一堆肉丸子大概上千個,標準大小直徑是2厘米,但是有的直徑大了0.5厘米,有的小了0.3厘米,要用工人把它們按照大小不同分出來,費時費力,可能有誤差,也又不衛生。這樣,機器人就派上用場了。在青島創想的展位旁,一臺名為“蜘蛛人”的家伙迅速吸起大小不同的樣品,準確無誤地擺放到指定區域。青島創想銷售經理吳明松說,機器人擁有智能識別系統,能夠準確擺放產品。該機器人可以客戶的需求設置,人有兩只手,而機器可以增加到40只都沒問題。
用機器人上下料、自動焊接、噴漆、打磨,庫卡、廣州數控等機器人,可用于工廠的多個環節,而斯圖加特的機器人還可以用于軌道交通焊接,有激光跟蹤和起始點尋位、多層多道焊接功能。
效率高易控制成工廠救星
有句話叫“十沖九不全”,是說往沖床上擺放工料經常被切割到手指等部位,而機器人不僅可以實現材料的搬運,而且具有自動測量功能,卡位更準。萊州嘉恒機械銷售總監邱桂忠說,該公司焊接、搬運的機器人價格在11萬元至20萬元不等,一名技術工人兩年的工資就賺回來了。
青島浩立美達精密機電是生產數控攻絲機、熱熔鉆等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2010年第一次購買了機器人,到現在已經有了三臺,主要用于車床的上下料。三臺機器總共花費了三四十萬元,就工作量來講,同等時間一臺機器可頂四個工人,而且訂單多時可以24小時生產,浩立美達公司負責人譚忠祥說,加上五險一金等各種費用,一名技術工人一年大概要六七萬元。該公司上了三臺機器之后,已經從以前的三十多人降至20人。
現在技術工人難招,四五千元還找不到人;一些年輕的小伙,你說他兩句都不行,轉身就走了。譚忠祥說,工人有時會有情緒、有誤差,機器人只要你調試好了,生產會更標準,客戶也比較滿意。
包裝、運輸、碼垛、定位檢測,樣樣都行,目前青島一家生產花生醬的企業,也用上了機器人,不僅打包、裝箱效率提高,而且比以前更加衛生。而現場一位對機器人感興趣的企業負責人則表示,主要是看重機器人沒有工傷、能完成噴漆等惡劣環境下的生產等。
機器人會逼工人下崗?
在緩解“用工荒”的同時,會不會變成機器人搶了工人的飯碗,甚至逼著工人下崗呢?
8月6日,與展會同期舉行的招聘會過去三天后,上百家公司張貼出的招聘信息仍蔚為壯觀。這也許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機器人不會完全把工人趕下崗。
青島海博沖壓鈑金有限公司招聘中高級焊工10人,工資從3500元至7000元不等。公司為何不用機器人來做電焊呢?“其實我們很早就用機器人了”,負責招聘的張女士說,現在已有OCT機器人7臺,但是有些工序還是要有人操作。
“只要能用機器人的地方就用機器人,人工成本貴,也不好招人。”張女士認為,未來機器人完全代替人也很有可能。而青島益瑞科機械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機器人適合做工序,像該公司這樣需要在大框架內作業的,暫時還只能使用人工。
據青島金諾國際會展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楊先生介紹,本屆參展的600多家企業中,有20多家企業來自工業機器人行業,此外還有數十家設備廠商的展位上“搭售”機器人產品,五大展館現場展出的機器人總數近300臺。據不完全統計,四天的展會中,機器人參展企業成交額高達1100余萬元,成交總量達百余臺。
島城漸成“高精尖”基地
與珠三角等已經出現“無人工廠”的南方地區相比,青島及周邊地區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剛剛起步,加上青煙威地區制造業基礎較好,機器人應用前景廣闊,因此國內外機器人企業紛紛來青開拓市場。
斯圖加特航空自動化(青島)有限公司2011年來到中國,今年把廠區遷至黃島,生產的機器人主要從事汽車、煤炭、船舶等方面的焊接。除了外資的斯圖加特,國內最大機器人企業的新松機器人也落戶青島。新松北方區域總部項目總投資36.23億元,將在青島高新區設立區域性控股集團公司。
在青島市勾畫的未來機器人產業版圖中,既有用來噴漆、焊接、水下探測的生產類機器人,也有不少家用機器人,你可以通過遙控機器人來監控家中防盜,也可以輸入命令讓機器人關窗、拉窗簾、倒水甚至煮飯。
面對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青島市確定,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重點培育和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成立了智能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起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目前青島高新區正全力打造占地千畝、中國北方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現在已有軟控科捷、日本安川、寶佳、諾力達等30余個機器人項目落戶,總投資近30億元。
今年6月份,《青島國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正式出爐。根據規劃,至2016年,青島高新區機器人企業達到50家,產值達到40億元;至2020年,企業數量突破100家,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
難題:核心技術仍是最大瓶頸
廠房內一排排的機器人和整齊的流水線,鋼鐵結構為主的車間非常壯觀。“這是卡車駕駛室的焊接項目”,位于即墨的汽車產業新城的一汽商用車焊接車間內,項目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流水線上的焊接,都是電腦程序提前設置好的,工人主要在現場巡查就可以,主要是機器人在工作。
一汽商用車焊接車間用的是ABB機器人,事實上一汽大眾落戶青島的消息傳來后,許多機器人廠家充滿了期待。不過,業內人士同時介紹說,目前伺服電機和多關節機器人上的精密減速器,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汽車制造行業使用國產機器人的并不多見。核心元件受制于人,也導致國產機器人很難在高附加值領域與國外企業競爭。
來自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近3萬7千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說,國產機器人與發達國家機器人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以前只能進口機器人,我們照貓畫虎開始探索,但產品的質量和壽命上不去,國際品牌知名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由于核心零件被控制,高端機器人沒有批量生產導致價格過高,一條機器人作業線高達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成為先進機器人進入工廠的絆腳石。另外,很多企業的機器人使用模式是,一個班長帶著幾個工人操作機器人進行生產,一旦班長調到別的崗位后,這群工人就玩不轉這臺機器人了,還有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也對機器人應用造成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