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工業機器人技術非常成熟,日臻精益。我國機器人技術與國外相比,尚存在差距。尤其在基礎能力、零部件技術能力,以及成套焊裝線設計能力方面,這些薄弱環節都限制了自主品牌高端機器人產品和機器人技術產業化的發展。
此時,民營企業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對激發自主品牌技術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像凱爾達、焊神這樣的企業,其產品線豐富,機器人產品是其產業鏈條的延伸,在集成技術上擁有更多優勢。但MC記者認為,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關鍵在于用戶的需求與合作開發。在自動化生產線、生產單元研制過程中,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主動參與設計,或投資成立合資企業,也是一種思路。
除了焊接機器人供應商展示了焊接機器人技術外,眾多其他焊接設備商家也展示帶有焊接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單元。這些商家將眾多不同類型的焊接設備與自己的產品組合在一起,為用戶提供最終的解決方案,展示了他們的集成能力。
在一般水平上,眾多品牌的機器人技術都能滿足要求。展會上,各商家展示的集成案例中大都使用了多款品牌的焊接機器人,少則兩三家,多則六七家。制造業自動化生產浪潮推動了機器人普及使用,工業機器人技術及設備也從一種高端設備降格為通用設備,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技術遲遲不能實現產業化發展,為我國高速發展的裝備制造業光鮮的表面蒙上了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