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而且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機器人革命”將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市場。
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正進入尾聲,人類社會即將迎來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18世紀英國,重要標志是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代替手工工具,人類社會的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電力的廣泛使用,人類開始進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石油的大量開采、內燃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以汽車為代表的新交通工具的普及,二戰后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逐漸步入巔峰。進入21世紀后,碳排放讓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達到了極限,生產效率不能覆蓋勞動力成本,發達經濟體資產負債表急劇惡化。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盡管美國采取了量化寬松、扭曲操作,歐洲推出了穩定機制,歐洲央行宣布將啟動“貨幣直接交易”,中國也祭出了4萬億投資,但全球經濟仍無法走出增長率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究其根本原因,是舊有的經濟模式難以為繼。
全球經濟依靠美國消費,中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生產,澳大利亞、巴西提供資源的模式,已被徹底顛覆。20年前,美國普通家庭債務占其收入的比例是83%;10年前,這一比例上升到92%;2007年,這一比例已超過130%。2010年,美國家庭負債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100%;而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比率是65%。美國已進入負儲蓄時代,美國消費者無力依靠自身的購買力支持全球經濟增長。其結果是,中國順差減少,甚至外儲絕對數額開始下降;鐵礦石價格、波羅的海指數一路下行。在此背景下,美國提出了“新工業革命”,歐洲提出了“再工業化”,中國提出了“重點扶植7大戰略新興產業”。英國經濟學家保羅。麥基里認為,以互聯網、新材料和新能源為基礎,“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而“數字化智能制造”的主體就是工業機器人。
7年前比爾蓋茨預言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7年之后的今天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機器人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諸多領域。
機器人在宇航事業中能夠發揮的巨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名譽教授戈爾德赫爾辛格指出,即使機器人在大氣層中燒毀,也只有經濟上的損失。相比之下,如果由人類來完成太空作業,則需要把人送到太空,維持他的生存,最后還要保證他安全返回地面,所有這些開銷將遠遠超過機器人作業。在這方面,中國民眾近年來了解得越來越多了。前陣子人人爭睹的月球車“玉兔”,就是機器人在探月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鮮明例子。“玉兔”和“好奇號”、“機遇號”等小伙伴的出色表現說明,機器人正在人類探索太陽系的偉大征程中貢獻力量。
致遠可達星辰,探微可至細胞。在外科手術室,機器人可以借助三維成像技術使用一條小型機械臂,即可精準而且完全無抖動地用一枚探針,在一個可能只有幾毫米大小的腦瘤上完成取樣。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開發的“達芬奇”機器人系統,已經有2000多臺投入臨床應用。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外科醫生不僅能實時看到病人身體內部的情況,在操作手術時的抖動也會被機械臂過濾掉,從而大大提高精度。
最近的消息是,機器人大國日本的移動運營商軟銀在6月5日宣布推出類人機器人,能看護嬰幼兒和病患,甚至在聚會時給人作伴。
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機器人化,產業革命的浪潮一波緊跟著一波。技術的迅猛發展,終于將機器人送上了從體力勞動到腦力勞動的各個崗位。
從全球來看,制造業是目前機器人應用最為廣泛深刻的領域。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近年相繼提出“再工業化”新戰略,先進工業機器人獲得巨大青睞,和人工智能技術與數字機床一道被視為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技術手段。有相關人士描繪“機器人革命”高歌猛進的圖景:機器人會取代組裝流水線上的工人,然后再取代倉庫里的工人。它們可以搬運箱子,對箱子進行分類,然后裝上卡車。機器人還將繼續進軍蔬菜水果采摘業,直到把人類全部擠出普通農場。打掃辦公室和學校這種需要多些技巧的工作也會被夜班機器人搶走,它們可以從打掃門窗干起,最終學會打掃廁所。高速長途貨運則會由固定在駕駛室的機器人完成。
機器人大展身手的舞臺還有很多。擁有細長靈巧手指的機器人將更多地出現在養老院,承擔護理工作;可以自動行駛到你身邊,到達目的地后自動返回的無人駕駛汽車也有望很快投入使用;能夠在自然災害地區持續巡航幾個星期的無人飛機也是呼之欲出。盡管如此,人們不應該對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感到恐慌。“人類是什么、人類想要做什么”,這永遠是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回答的問題。機器人研究的核心是永遠不變的—為了幫助人類。
“機器人革命”不是一場獨立的革命,而是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