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制造到武漢智造,一字之變,武漢造的底盤將更加堅實。幾經醞釀,日前一份名為《武漢市發展智能制造產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提出,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構建產業集群為抓手,到2016年,武漢將建成2到3個產值超百億的產業集群,智能制造將成為江城又一個新千億產業,將在全球唱響武漢聲音。
智能制造產業總產值將破1000億
選對了方向,跑起來超乎想象地快。8月份的訂單,已經是忙不過了。指著一個剛剛打印出來的模具樣品,武漢落地創意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博智稱,自3年前進入3D打印領域以來,公司員工已從當初的十幾人擴展到數百人,今年的銷售額可達到千萬級。
讓楊博智感到更踏實的是,一個龐大的武漢智造產業提振計劃正被擺上臺面。
按照《方案》,武漢將首批重點構造高檔數控機床、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激光加工設備和工程機械等五大產業集群。與此同時,爭取國家工信部、省政府支持,武漢將擁有一個以智能制造為主題的國際級產業園區,選址光谷。
到2016年,武漢將形成2到3個產值超百億的智能制造產業群,智能制造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繼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能源環保、食品煙草和鋼鐵等之后,成為第七個邁進千億元大關的武漢造。
100%的企業都需要機器換人
智能制造,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融合、集成,現在美歐都在爭奪其背后巨大的市場。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去年,我國就消費了全球機器人產量的20%,同比增長60%,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機器人最大的消費市場。據亞洲制造業冠軍聯盟總干事羅百輝表示,目前,武漢本土擁有3萬家制造類企業,對智能生產存在相當大的需求,幾乎100%的企業都需要機器換人。
據介紹,目前,擁有10余位智能制造領域的國家院士,在技術研發、人才隊伍等方面,武漢已經具備相當的優勢,武重集團、華工科技等一批骨干企業表現強勁。關鍵還是創新。以工業機器人為例,羅百輝認為,與日本等機器人發達國家相比,國產機器人在減速器等若干核心技術方面,整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據悉,去年,湖北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總值達到5億元,體量位于廣東、江蘇、遼寧、上海和山東等地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從激光器到膠囊機器人,光谷的表現正越來越搶眼。工業機器人只是一個方面。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數控機床、智能電網、風電設備和3D打印等領域具有相當的優勢,來自光谷的諸多技術位居國內前列,部分已經打破外國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