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在創造新工具在探索怎樣把自己從繁重的工作中抽離出來,曾經的設想在一步步實現。我們走進汽車生產車間,只見各種焊接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組成的自動化生產線正高效運行;我們走進各大賣場,也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清掃機器人、自動智能家居用品。那些只能在科幻小說和電影里看到的機器人,如今正從銀幕中走出來,切切實實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2013年,我國工業用機器人購買量再上新臺階,超過3.6萬臺,首次并且以“大比分”超過素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購買國。面對如此巨大的美食,國外主流機器人廠商個個眈眈逐逐、垂涎三尺。2006年,瑞士abb公司將機器人業務全球總部遷至上海,同時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2013年,日本安川在常州的機器人工廠投產,達產后年產能達12000臺。根據報告,包括abb公司和安川公司在內,日本發那科、德國庫卡等4家巨頭目前已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70%.
在外狼入侵搶奪市場的嚴峻形式下,我們國內機器人企業怎樣抵抗才能避免餓死的慘狀,怎樣能更快速的打開市場。從行業專利分析的角度、從市場宣傳角度,我們探尋我國工業機器人快速健康發展的新策略。
加大國內品牌知名度形成狼群陣營
從2013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售情況看,跨國公司品牌占據絕對優勢,全年銷量達2.7萬臺,占總銷售量的74%.相比之下,國產品牌尚處于成長階段,秦川發展、沈陽新松等國內機器人先行者,其銷量相對于外資企業來說還微不足道。此時,我們要注重國產品牌的宣傳力度與曝光度,為國產品牌的發展鋪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重視專利申請策略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光電技術發明審查部部長崔伯雄說:“工業機器人傳統強國在搶占中國等新興市場時,均非常重視借助專利布局提高競爭力,實現市場和技術的雙重壟斷。”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日本及歐美的各大工業機器人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加快了在中國的專利布局步伐,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國外申請人在中國共申請專利7080件,主要來自日本、美國、德國和韓國。更有甚者,上世紀90年代后,國外申請人的申請數量總體上超過中國申請人,這一局面到2003年才得以改變。
鑒于我國還處在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初期階段,國內有關工業機器人的專利訴訟還沒有出現。“但是,從美國專利訴訟的經驗來看,一旦市場競爭激烈,各方都有可能用專利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崔伯雄分析說。為此,中國企業應重視專利申請策略,加強國內外專利布局,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市場。
攻克核心技術迎頭趕上
市場的熱捧難掩國內企業的尷尬。從2013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售情況看,跨國公司品牌占據絕對優勢,全年銷量達2.7萬臺,占總銷售量的74%.相比之下,國產品牌尚處于成長階段,秦川發展、沈陽新松等國內機器人先行者,其銷量相對于外資企業來說還微不足道,產品主要應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領域,附加值相對較低。
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機器人核心技術缺失。據了解,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等4個部分,這4部分分別占總成本的22%、24%、36%、12%.“而伺服電機和減速器很大一部分還得從國外進口,這影響了我國機器人的價格競爭能力。”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副主任曲淑君說。
報告稱,在減速器和伺服電機方面,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頭相差巨大。以rv減速器為例,中國申請人申請的專利僅26件,且有效專利只有13件,發明專利只有2件;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了專利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發明專利。而且,我國企業申請的專利都不屬于核心技術。
“日本企業在減速器和控制領域的主流技術方面布局非常完善,對關鍵技術的掌握占據絕對優勢,在同一個技術方向上為競爭對手留下的發展空間有限。”曲淑君分析說,這種情況對我國相關領域產生了非常大的威脅。一是對于各個關鍵技術的專利布局,中國企業難以加入關鍵技術研發的隊伍,難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力量;二是中國很多企業技術實力較為薄弱,大部分企業可能成為日本企業的代工工廠,影響中國企業將更多的利潤用于科研創新。
面對這種威脅如何突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二處處長徐曉明表達了看法。她和她的團隊對比研究了減速器領域的兩家龍頭企業——諧波傳動公司、納博特斯克公司,發現這兩家企業最大的共同之處在于:一是對于所有關鍵技術進行有效專利布局,二是采取核心專利與大量外圍專利協作,即以核心專利作為基礎,以大量外圍專利作為補充,避免規避。“這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當年日本逆襲美國的專利網戰略模式,增加外圍專利的申請量,包圍核心技術,謀求以專利技術交換贏得一定的技術市場,從而積蓄技術能力,開展核心專利技術的研發,最終獲得核心競爭力。”徐曉明說。
我們堅信國產機器人的春天必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