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機器人制造領域的產業先鋒加緊產學研合作以開辟產業藍海,另一方面,谷歌等網絡巨擘爭相跨界使機器人行業囹圄加速化解,在5月31日舉辦的首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一眾專家認為機器人產業盛宴開席的腳步正在到來。
業內認為今年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最大的市場,2014年也被稱為中國機器人元年,中國機器人產業騰飛已基本成定局。對于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路徑,有中科院院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或沿襲數十年前電腦走向千家萬戶之路,借助網絡和技術創新,個人機器人(PR)有望成為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小伙伴。
多方介入熱迎機器人元年
微軟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微軟小冰5月底橫空出世,添加這個機器人的微信賬號成為好友之后,便可以與其進行智能對話。之后盡管命運多舛,但微軟小冰迅速成為攪熱移動互聯網機器人的重要力量。記者從業內獲悉,實際上早在2001年,中國就已經誕生了擁有人類智商的小i機器人。根據公開資料,其目前用戶已經超過1億,擁有100億次以上的交互,覆蓋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機器人云服務平臺。
目前,機器人產業可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產業。微軟小冰所屬的智能人機交互機器人只是服務機器人產業中占比極小的類別之一,服務機器人實際上在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領域均已有所應用。我國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研發與日本、美國等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的導游機器人、迎賓機器人、清掃機器人;華南理工大學研制的機器人護理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智能輪椅等都已經研發出來并部分得到商業化應用。
以智能穿戴設備為例,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吳新宇研究員一口氣向記者展示了上百款最新機器人設計。比如由深圳某公司專為IOS系統研發的配件產品BrainLink頭箍,可以通過藍牙無線鏈接手機、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視等終端設備,即時了解到人的大腦狀態是否專注、緊張、放松或疲勞等,還可以通過腦電波采集技術,將人體的腦電波進行數據化轉換,使使用者通過意念進行游戲控制。
再比如某公司推出的智能腰帶,能夠監測到用戶的運動狀態,如靜坐、站立、跑步、躺臥等,并根據不同情況,提示用戶應當采取何種姿態。如果有人長期蹺著二郎腿,或者坐得時間比較長時,智能腰帶就可以通過各種傳感器進行感知,并繼而進行自動提醒。吳新宇介紹。
專家表示,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涉足服務型機器人開發。在日本、北美和歐洲,迄今已有7種類型計40余款服務型機器人進入實驗和半商業化應用。華創證券相關分析師表示,雖然服務機器人仍處于產業化前期,但是已有醫療機器人和功能簡單的家庭服務機器人率先產業化。
相比服務機器人,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從21世紀開始逐步興起,從整個工業體系的應用來看,工業機器人已經進入成長期。
浪莎集團相關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公司日前引進了一款用于折疊長筒女絲襪的機器人。女絲襪生產完畢后,需要通過試穿到假肢上檢查是否存在露眼或脫絲。此前檢測完畢后通常采用人工折疊,不僅成本高,而且難以保證一致性;通過工業機器人操作,不僅能夠保證折疊得小巧,而且毫無痕跡。
隨著80后乃至90后逐步登上職場舞臺,簡單的重復性的低端勞動越來越不受歡迎,使用機器人替代人力,不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對類似工傷等突發事故風險進行有效規避,將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德國3S軟件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馬立新對記者分析表示,今后人類應該朝著更高端、更智慧的勞動邁進。
除了服裝制造,汽車工業更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加上汽車零部件,占到機器人裝機總量的40%以上。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超過10萬臺,年度新增2萬臺,位居世界第二。由于中國有著全球最大勞動力市場,機器人替代空間巨大,受益于汽車+電子的雙輪驅動,今年全球工業機器人位次有望發生重大變化。國際機器人聯盟預計,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裝機量將超過日本,達到3.2萬臺,占到世界總量的20%。
在首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不少專家都將2014年看作是中國機器人元年。一位不愿具名的與會專家分析說,未來3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而今年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最大的市場。
多重制約發展瓶頸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崛起的,并非只有機器人制造和應用類企業,互聯網企業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脈力量。
谷歌最新推出的自動駕駛汽車樣品車已經讓業內越來越重視互聯網巨頭跨界的巨大能量。在該樣品車內,不再有方向盤、油門、剎車和后視鏡,而是通過車聯網系統來接送乘客,用戶坐在車上只需要按啟動按鈕,剩下的時間高枕無憂。
與此同時,另一大互聯網巨頭亞馬遜日前加緊了無人機的研制計劃,目前已經測試到第五代和第六代,設計到第七代和第八代,試圖解決送貨問題。
谷歌此前從沒有造過車,但是在無人駕駛方面卻已經大幅度趕超了奔馳、豐田、通用等汽車巨頭;亞馬遜也大有追趕飛機制造廠商的架勢,誰能保證其未來不會收購機場呢?有業內專家對記者分析說,無人車和無人機都需要機器人自動操控系統,互聯網巨擘不約而同地跨界行動,機器人越來越被這一眾巨擘所看重。
谷歌于2013年密集收購了包括波士頓動力學工程公司BostonDynamics、美國智能家居公司Nest和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等9家機器人研發與制造企業。浙江大學教授朱世強對記者分析認為,谷歌收購這些機器人技術,用來補充其無人駕駛汽車和智能搜索引擎,對其已有技術進行機器人化的改造。
對于互聯網巨頭的蠶食,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院士表示,網絡巨頭對于機器人行業的滲入,將使機器人整個產業鏈會發生巨大變化。只要看看互聯網對計算機產業的影響就可以知道,網絡對計算機和機器人產業將起重要帶動作用。
除了互聯網巨頭加緊爭奪地盤,中國機器人產業本身也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由于技術局限,中國不少產業仍然無法實現機器替代人工。
某中央酒庫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酒庫存儲量為1000萬壇老酒,其中最長的要存放超過20年。由于消費等原因,酒庫每年都會有300萬壇左右進進出出,中間還需要倒庫操作。如果單純依靠人工操作,非常容易帶來腰肌勞損等疾病,因此酒庫薪水雖然高,但是很難招到人。機器人替代成為最好的解決途徑。
但前述人士介紹說,雖然酒壇倒庫和碼垛較為簡單,然而每個酒壇形狀不一,且泥封脆裂,需要小心輕放,目前機器人很難根據每個酒壇的個性進行搬運和倒庫操作,再加上倉庫容量有限,雖然有了機器人替代的基本想法,但是目前依然沒有滿意的方案。
申銀萬國相關分析師表示,通常合適機器人替代人的領域包括人力成本高、對精度要求高或者高危行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領域的應用中,國內機器人產業幾乎全部由外資壟斷。比如,2012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7萬臺,其中本土品牌占比僅為4%,獨資及合資品牌占比高達96%。海通證券(行情,問診)相關分析師介紹,國內機器人主要由5家公司生產,但年產量均小于500臺。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趙杰對記者表示,即便中國制造的機器人,其關鍵基礎部件也主要依賴進口,這使我國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與國外產品相比,國產機器人在成本、性能和可靠性以及應用工業解決方案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差距。
中國目前的發展路徑或許更應該向經濟型機器人轉變。有專家介紹說,中國很多低端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一方面迫切需要自動化設備主要解決用工難、人力成本高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關注投資回報周期。如果購買abb機器人,那就相當于‘大馬拉小車’,其真正需要的,應該是類似于4軸等更簡單、更易于操作的機器人。
機器人急需做好‘成本加減法’。趙杰分析說,從最近發生的馬航失聯和韓國沉船等事件來看,機器人產業在技術方面還存在不少有待成熟的地方,在智能化、柔性化、安全性等領域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但是技術成熟化和低成本化需要同步進行。
一些具有較好的機器人關鍵部件研發基礎的企業紛紛轉入機器人整機的生產,但難以形成工業機器人研制、生產、制造、銷售、集成、服務等有序、細化的產業鏈。中國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企業熱衷于大而全,而發達國家比如德國,很多企業是小而精,哪怕只做機器人部件中的某個軸,也會做到占據整個行業市場的八成以上,形成隱形冠軍。但中國卻很難有類似的企業,非常可惜。趙杰表示。
機器人企業中流行的以多種形式與科研院所合作方式也存在問題。趙杰分析說,目前很多企業與高校為了某個項目才搞合作,項目完成后就完全分開,這不是真正的產學研結合;應該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利益分配把各方融合在一起,推動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