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際經濟學家長谷川慶太郎,最近在日本《呼聲》月刊5月號上發表題為《中國的未來取決于日本》的文章說,“只要仔細分析中國的實態,我還是認為,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中”。
高檔數控機床的自主化問題,扼住了中國先進制造業的喉嚨。比如,中國數控機床的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仍然主要依靠進口。2012年國內高檔系統的自給率不到5%,約95%依賴進口,其中日本是主要的進口來源國,約占三分之一。
汽車從工廠的流水線開下來。那些用來加工零件、組裝汽車的各式各樣的巨大機器,就是機床。機床又稱工具機。馬克思曾說,工具機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
2002年至今,中國連續十多年成為機床第一大消費國和第一大進口國,機床貿易逆差還有幾十億元。2009年世界還處在泡沫破滅后的驚慌中,中國卻連續贏得兩個“世界第一”。一是,汽車產量達到1370萬輛,這個“世界第一”通常被認為是步入工業大國的標志。二是,中國機床行業完成總產值4014億元,首次成為世界機床第一大生產國。
業界有這樣的說法,稱中國制造是“加工產品”,德國制造或日本制造,則被譽為“制造工廠”。言外之意,工業化水平的先進與落后,要看在機床這個工業“母機”的生產能力上,誰執牛耳?
幾年前,一位中國家電企業老總參觀完德國的機床廠后感慨:中國制造如同“食草動物”,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僅僅靠廉價的產品補貼世界;那些“制造工廠”的國家卻是“食肉動物”,吃進去鋼鐵,吐出來機器,人家是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設備占領世界。
一個巨大的悲劇是,中國工業雖然產能巨大,但事實上還不能“自己武裝自己”。
長谷川慶太郎文章,震驚國人。署名江淮南的網民說,這話,我們中國人聽起來,一定感到刺耳,不舒服,會反問,我們泱泱大國的未來,怎么會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里?
長谷川慶太郎的文章寫道,中國經濟發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因為兩點:一是日本企業能向中國提供中國產業不可缺少的高質量的產品;二是日本擁有優秀的技術實力和為確保技術優勢而對研究開發的巨大投資。
文章說,如今在中國空前的建筑熱潮中,建筑機械的年均使用時間高達3000小時,只有日本造的機械才能經得起如此消耗。中國生產汽車部件的機床年均工作時間也高達3500小時,只有日本生產的機床能保證連續5年性能不變。“沒有日本的機床,中國的汽車產業將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