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提起描述制造業發展的熱詞,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自動化行業發展一直推進制造業高效生產,在面對“互聯網+”制造,自動化產業將是一場轉型升級大變革。
長久以來,工業自動化產業局限在傳動生產以提升效率,變頻、伺服、人機界面等控制器產品一直是自動化產品核心,而國內相關產品在此技術領域日漸成熟,逐漸可取締國外品牌。但是,當工業4.0成為業界爭相討論的新名詞時,高效傳動不再是自動化技術核心,國務院立法工作重點發展互聯網+產業,提升產能的高端制造。未來,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這也要求自動化產品逐漸走向互聯化,提升信息處理能力,有力支撐才能實現“互聯網+產業”規劃。
根據以往產業結構,國內自動化產品廠商在軟件硬件綜合研發能力較欠缺。過往,自動化廠商格局,硬件和軟件廠商一直處在分隔狀態,盡管國內硬件生產已是風生水起,但是軟件信息化處理依然是稍遜一籌,一直以來我國工控系統在一個封閉的作業環境運行,而當提倡信息化生產,開放互聯卻顯出我國軟件、協議開發較為薄弱的劣勢。針對此情況,不少國內廠商開始尋求國外軟件廠商合作,提升硬件設備信息化處理能力。
人機交互提升用戶體驗
人機交互是人通過操作界面對機器進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戶與機器相互傳遞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好的人機界面美觀易懂、操作簡單且具有引導功能,使用戶感覺舒適、愉悅,從而提高使用效率。在聯網化的工業生產中,人機產品將成操縱和控制主流。
帶感知的機器人
未來工廠將是機器人的天下,而機器人并非單純個體在流水線上重復工作,它需要像人一樣具有感知、協調,和其他設備進行聯網互動。它所構成的系統必須具備5項功能:具有檢測和識別工作對象與工作條件的功能,具有根據工作目標自行作出決策的功能,具有響應決策、執行動作的伺服功能,具有自動監測工作過程與自我修正的功能,具有自z身安全保護和故障排除功能。這也就是工程機械智能化的一些具體目標。未來工程機械將從局部自動化過渡到全面自動化,并且向著遠距離操縱和無人駕駛的趨勢發展。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機械將加快其現代化進程,使逐步過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業機器人目標。到那時,一些新的機器人化作業程序就會應運而生。
控制這些智能工廠的企業,其業務流程和組織將會重組再造,產品研發、設計、計劃、工藝到生產、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數據信息將實現無縫鏈接。由此產生海量數據及其分析運用,將催生率先滿足動態的商業網絡、異地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等新型商業模式的興起。而對于大量數據存儲和處理,將對工業機房需求大大提升。
更加注重零部件的開發與選擇
儀器儀表、傳感器是發展信息化工廠的基礎、支撐和制約瓶頸,當信息化工廠運行,需靠大量的儀器儀表、傳感器產品聯網進行數據傳輸。關鍵零部件的正常運行,才能保證工廠生產不停歇。
欲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儀器儀表、傳感器將需兼容或轉化多種協議,更注重零部件的通用化、標準化和集成化,而相配套的零部件更加注重系統化地與主機配套,入傳動系統、液壓系統、機電一體化控制系統,大大的縮短了主機產品開發周期。而且零部件的標準化和通用化進一步提高。